2)第二百四十二章捉襟见肘_大明鹰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地方平倭,主要就是要用募兵和营兵。通过用银钱方式雇佣来的士兵抗击倭寇,虽然效果相对那些代代传承的卫所兵较好,但是费用高,所用银钱非是小数。幸亏胡宗宪总督浙、直还算富庶之地,派粮筹款比别处方便。再加上靠着严党外围的资历,也算有一点点天子支持的因素在里面,这样好歹组织了数量不少的募兵和营兵。胡宗宪近来能在抗倭战争中打几个胜仗,乃至留出余力招安徐海,挑拨陈东、叶麻,和这个不无关系。

  至于说靠地方募捐来备战,那就别想了。不要以为一提打倭寇,地方上就会踊跃捐款什么的,有这想法的,基本都是拿后世的抗战经验片面代入了明朝。商人往往把一个钱看的比命还重。送钱送礼拉拢上官,甚至勾结倭寇,那是可以的;但正统朝廷名义,不管派粮派款,反而遭遇的都是抵制。

  原因很简单,送钱给上官,上官记着你的好处;送钱给倭寇,倭寇放过你的船,甚至还给你保驾。可是捐钱给朝廷,除了那不值钱的褒奖条令,还有谁记得你?这么着,地方上士绅没人愿意主动去给朝廷捐献钱粮。有时候官府要筹备款项防倭,必须摆下鸿门宴,把士绅财主们请来,挨个软硬兼施。有时候还必须拿出士绅们通番下海的事儿作为要挟,才能够筹到款子。

  至于说百姓送子打倭寇,这个也不是无偿的。有钱有的谈,没钱没的谈,当兵吃粮,养家糊口,谁的儿子也不是拿来给朝廷白牺牲的。所谓踊跃的送子上战场的,这种珍稀生物凤毛麟角,反倒是踊跃送子当倭寇的更多。原因无他,当倭寇海商,能直接来钱啊。所谓“三尺童子,亦视海盗如衣食父母,视军门如世代仇雠”,“杭州歇客之家,明知海贼,贪其厚利,任其堆货,且为之打点护送”。在这种大背景下,徐文长虽然为当世之俊杰,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

  至于明军的器械,就更是没法说太多了。大明朝的水师也曾经雄伟过,比如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舰队。可是郑和本人却是个太监,这个身份让文官们对于下西洋本身就心怀警惕。由于担心中官掌权,文臣们对于郑和下西洋大力诋毁,认为其糜费钱粮数十万,军民死且万计,于大明朝本身却并无什么实质性好处。在这种舆论熏陶下,连当年的海图船图,都落个下落不明的下场,当初那些大舰,自然更别想重现于人间了。

  而本朝呢,当初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之事以后,天子震怒,加强海禁,这一海禁的结果,首先是把官方能调动的海船多加毁禁。多年以来,缺钱少人,大明的军舰在此时质量实在是差的可怜。与倭寇作战时,陆战固然不好打,水战则更难应对。即使以俞大猷这样的名将,也只能在倭寇登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acra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