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72章 借我锦帆上重九_盛唐夜唱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王昌龄捋着胡须,迎着海风而立。

  他是第一次来登州,对于这座水泥建成的码头甚是好奇。其实码头不大,因为登州的水泥工坊也才建起不久,各方都想着要水泥用,而登州司马元公路却不顾众议,坚持先建码头。

  水泥码头比起过往确实要于净得多,见码头上船帆往来渔舟答唱,王昌龄暗暗点头:这位元公路在士林中名声不算太好,但倒是一个能吏。

  元公路名声不好龗的原因,在于他与叶畅配合,掀翻了他的顶头上司,原北海太守李邕。当然他只是名声不太好,叶畅那更是臭名昭著,正统的文人当中,除去与他一向交好龗的寥寥数人之外,其余人都对他敬而远之。

  想想这些年间接或直接因为叶畅而倒楣的名士吧,哪怕只是为了自保,也应该离叶畅远些才对。

  念头及此,王昌龄不免有些自嘲,别人唯恐离叶畅太近,他却是千里迢迢凑到叶畅身边去。

  叶畅相邀的六封信件都放在他身边,六封信中的那份殷切之意,让王昌龄心中感动。他之所以愿意不听友人之劝,也要辞官前往辽东,这六封信中的内容,起了关键作用。

  第一封信提及两人当初的相见,算是叙旧,然后相邀,言辞还只是平平,只不过随信附着岑参的另一封信。

  第二封信谈及功业抱负,以志向激励,王昌龄看后颇为心动,但也仅是心动罢了。

  第三封信、第四封信,第五、六封信,当叶畅在信中甚分析到,王昌龄因为出身贫贱,所以虽是才名动于天下,却也难有志向得伸之时,反而又因虚名所累,遭人嫉恨、同僚排挤,走寻常官途,几无出头之日。唯有寄望于边疆,才可能脱颖而出。

  结合自己这些年的遭遇,王昌龄不得不承认,叶畅说得太对了。

  大唐虽经太宗皇帝、武后等连番打击,又以科举选拔人才,那些士族大家的势龗力受到了很大削减,可是寒门子弟想要向龗上爬,还是面临着比世家子弟多得多的桎梏。王昌龄被称为“诗家天子”,其诗名如此,却始终抑郁不得志,究其原因,他的家庭出身乃是其一。

  故此,他才下定决心,远赴辽东。不过从决定到成行,又花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,到这个时候,都已经是大唐天宝五载的八月了。

  八月正是秋高马肥之时,辽东那边的情形,也不知龗道如何了。

  “王公,船来了”身边的小厮指着海那边突然叫了起来。

  王昌龄眯着眼向那边望去,只见锦帆如云,从天海之际慢慢飘了过来。他如今年过五旬,眼睛已经开始有些老花,只是隐约看到那锦帆上似乎还挂着什么旗帜。

  “那旗帜上绣的是什么?”王昌龄问自己的小厮道。

  “乃是两个字……‘安东,二字”

  “那就是了,呵呵,安东,安东商会。”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acra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