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43章:巡边_一枪刺回大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镇”。再下面的层级,就是戍堡、烽燧。

  作为军事要塞,戍堡依据地形的重要性,以及所在地理的实际情况,也有大小之分。

  小的戍堡,不过是连耕种带守戍的十几人;大的戍堡,就可以达到百人以上。人数的配置,除了地理地形的重要性以外,更与当地可开垦的土地,以及是否有良好的水源相关。

  白山戍,就是一处有百余人的军事重地。这说明,这处所在既在军事中很重要,附近又有良好的水土。

  两天的奔波过后,宋通等人已经接近了白山戍堡。

  骑马立于高地,眼望连绵起伏的山丘,王维顿觉视野更加开阔。

  横亘在大碛边缘的长长的土石墙中,一座严整戍堡耸峙其间。

  白山戍堡因为建制已久,又处于边地险要,因此规模相对普通戍堡大得多。它与普通的城,在建筑形制上并无大的差别,只是缩小版的而已。

  此时,白山戍的门楼、城墙顶端,以及角墩上,也飘舞着各色军旗。

  宋通等人骑马缓缓地从山坡上下去驿道中,陈晖带人先行前去戍堡中通报。

  穿过几条小河,一道宽阔的河流,水势平缓地蜿蜒北去。水面如镜,映衬着蓝天白云,和在河边不远处的这座雄威的边塞。

  二三十名兵士,在番值后来到戍堡附近的农田中,正在除草劳作。

  边地戍守的兵士,不是只拿着刀枪执勤。因为并非总是打仗,朝廷为了人尽其力,就要求兵士们在执勤的业余时间,开垦烽燧、戍堡周边的土地,耕种自食。对于这些执勤与劳作,有相当严格的每日文字记录。

  见到宋通、王维等陌生来访者,兵士们感到很新奇。

  他们停下手中的活计,拄着各自手中的农具,看向骑马走来的几人,并且低声说笑着。

  地里的庄稼,已经长到齐腰高。绿油油的一片,大概有百十亩的样子。

  眼见此状,王维和劳作的兵士们挥手致意后,再连连称赞道:“兵士们杀敌、番值,再于无战事的时候进行农耕。大唐境内万民康乐,皆赖于戍守的边地兵将。”

  宋通一边称是,一边从马上下来。

  王维见宋通担心马惊而踩踏庄稼,也连忙从马背上下来。

  二人手中牵着马缰绳,从农田中间的驿道中,缓步向戍堡走去。

  见到这二人颇为有利,劳作的兵士们也大胆地向二人喊了一声:“好官将!”

  听着这话,宋通和王维再次对兵士们拱手致意。随后,兵士们继续劳作,这二人也牵马走去戍堡。

  驿道的尽头,就是戍堡的大门处。门前同样有一道,宽达一丈有余的城濠。吊桥搭在城濠上,旁边是几间土石简易垒砌的铺房。

  十几名兵士各自拿着长枪、陌刀,戍守在铺房旁边。先行赶去的陈晖等人,正在与一名兵士校验牒符。

  随后,这名兵士就迅速跑进戍堡。不多时,就有一名镇将大步走了出来。

  宋通和王维已经到达城濠边,镇将连连施礼后,邀请众人进去戍堡。

  踏过吊桥,绕行了羊马墙,再穿过瓮城后,镇将就叫来几名兵士,把宋通等人的马匹牵走。

  随后,他就带领几人,进入戍堡内。

  内部的建筑规模不大,但同样也是城池的标准样式——一条南北的宽阔直街,两侧是铺房及住所。

  穿过阔大校场,王维仰头看向演武台的旗杆。

  旗杆上面,有一面丈余宽的飞虎旗。此刻,它正在边地的长风中,“呼啦啦”地飞舞着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acra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