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四百五十章 八百里路云和月 上_狙击南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(大盟的厚赏,书友的票票,令十五郎平添无穷动力。嗯,保持晚节,再战半月。)

  毛乌素,蒙古语意为“坏水”,不过,在公元五世纪以前,却是一片堪比塞上江南的“好水”。在毛乌素南部(今陕西靖边县北的白城子),曾是匈奴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。当时草滩广大,河水澄清,水草肥美,风光宜人,是游牧民族最向往的牧场。

  也正是由于这片牧场太过肥美,匈奴部族间你争我夺,战乱频仍,战争破坏严重。加上南匈奴的政权中心长期滞留此地,过度放牧,以及数百年气候变迁等等原因,地面植被丧失殆尽,就地起沙。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,到两宋时期,毛乌素的沙漠化向东南拓展,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。

  不过,在两宋之交时,沙漠化还没达到后世那样严重,此时的毛乌素沙区,处于几个自然地带的交接地段。其西北方,为半荒漠地带;西南方到盐州一带为半荒原地带;东南方,则为森林草原地带。

 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夏虽拥有广阔领土,但包括都城在内的所有府州,全挤在东南及西南一带狭长一线的原因。放着好好的大片国土不去开发、开垦、筑城,死活要与宋国争抢那几百里地,而且一争就是百年。若按原来的历史轨迹发展下去,还得再争百年。国一日不亡。领土争端一日不息。

  华军第十二师的远袭,就是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顽疾——非得要国破族灭才肯消停是不?那就成全你好了。

  三月十七,大军渡过浊轮河,正式进入毛乌素。走在队伍最前面的,是一支向导队,向导队的头目,嗯,也是老熟人了,孙占功,孙大胡子是也。

  孙占功。原杀胡堡的指挥使。杀胡堡。做为与夏人贸易的第一个中转站,身为指挥使的孙占功,自然得益不少,那日子过得可谓是相当滋润。哪怕是这段时间。华、夏两国关系紧张。但在边境线上。仍有不少两国商人暗地走私,杀胡堡依然能从中得利不少。

  走私这种行为,华国明面上是严厉打击的。底下却是纵容。因为华国需要的是夏国的各种原材料输入,而夏国从华国这边弄到的,却多为丝绸、瓷器等奢侈品,这是由两国需求不同所决定的。这样的贸易,却是华国乐于看到的,更别提还可以借此将情报司暗探渗透进去。而且效果也很明显——摆在华天子狄烈御案上那张夏国精确地形图,就是情报司暗探们的功劳。

  孙占功当着一个不上不下的指挥使,虽然小日子挺滋润,但平淡的日子仍未能消磨这个西北汉子的激昂雄心。要知道,此前的杀胡堡,可是处在宋、夏边境最前沿处,年年有战,缺衣少食,异常艰苦。能在这样的地方扎根之人,又岂是贪图安逸之辈?在天诛北伐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acra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