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06章 兰桂齐芳_哈利波特之晨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在心理学上人们在对某件事物作出判断时需要一个参考,就像一艘船把锚沉入海底一样进行定位,第一信息或第一表象给大脑刺激最强,那双鞋在伦敦卖500,在中国可能300都有的赚。

  然而对在伦敦工作的人来说500换成英镑也就不到100磅而已,相对于当地消费价格来说并不算特别高。

  换成中国的说法,就是长短相形,难易相成,单个事物存在的时候无法准确定位,需要有个参照物进行对比,尺子就是尺子,两根长度不一样的尺子出现才会有长尺和短尺的区别,营销手段中的“痛点”就是激活那些存在于潜意识中没有被重视的欲望,“幸福感”是什么?你可以自由自在得花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,你随意挥霍就能得到幸福了吗?有人说是的,另一个人无情揭短,说他这身衣服是靠不法手段挣来的,那他炫耀的幸福感就消失了。

  世上最悲惨的事莫过于从骗子的嘴里获得希望,被洗脑洗得不正常的人是听不进去人劝的,他还会骂那个提醒他的人是穷鬼。

  按照道理说是吃一次教训记一次疼,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是“死性不改”,历史经验证明,骄奢淫逸的生活会亡国,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依旧自己过自己的。

  他日子过得那么好,为什么要听胡说八道?放弃舒适生活勤俭节约呢?

  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简难,消费主义不断挖掘人的欲望,让人不断地花钱购买。

  当道德和信仰还存在的时候,它们还能遏制资本家利益最大化的欲望,现在人的欲望无限膨胀,甚至有人还发出消费主义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谬论来。

  很多华人听信了又一个传言,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,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,其实关于私有制的话题基督教多个教派之间存在很大差异,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以选择性忽略的方式规避这个问题。

  在《圣经》中,神对私有财产的准可,是建立于神权高于人权这一原则之上的。14世纪黑死病大流行之前拥有太多个人财富并不会被人尊重,早期的一些神职人员甚至曾提出过私有财产出自贪婪的观点。

  贪婪是一种原罪,耶稣复活后很多信徒捐款,很多人大商人都在捐,又一个寡妇只捐了2个银币,但耶稣称赞她,她捐赠的比所有人都多,于是在中世纪的麻瓜看来,贫穷和禁欲成了一种美德。

  十四世纪之后,教廷有时亦信奉公共所有,并把消灭私有财产看成是正确的。在中世纪罗马教廷对基督新教的镇压时期,罗马教廷亦根本漠视叛逆者及其后裔的个人所有权。

  欧盟国家不是每个都像英国这种新教国家一样追求财富和科学进步,还有很多保留着中世纪时期的思想,社会主义者对财产的权利和功能的剥夺以及社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acra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