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九十六章 给纽约立一块无法描述的招牌_年代: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华盛顿特区的一条胡同里,一栋八层的高楼便是80年代的中国大使馆。

  和附近的韩驻美、日驻美相比,无论是规模还是陈设都逊了好几个色号。

  但相比后世的业务量,如今对于近百名驻美人员来说,倒也还算够使了。

  刚建交的头几年,使馆几乎天天都能接到各式各样的求助电话,国内国外的都有。

  但还真头回听说,有来跟当地人抢生意的。

  “如今,咱们国内的广告公司这么牛了,”参赞看着手里的报纸:“一出手就拿了个大奖,还是个金的。”

  “这么看来,这队人还真有可能把那笔广告费给赚到了。”

  “嗯,”参赞的嘴角挂着微笑:“只要他们能把这笔赚到,咱们就一定得帮他们出个证明,让他们一分不少的把钱带回国。”

  “没错,还是一分税都不用交的那种。”

  ……

  纽约城的“小意大利”,处处打扮的跟朵花一样。

  沿街的屋檐下,常能瞧见几個或端着杯子、或拿着画笔的人。

  小旅馆楼上的一处露台,黄永钰也支了个画架子。

  一边画,一边还和余思归聊着天。

  “他们怎么成天都待在街上,不用上班挣钱吗?”余思归的手里抱了杯红茶,眼睛羡慕冲着楼下。

  “咱们瞧着不也一样,”

  黄永钰照着余思归的位置,画了只杵在围栏上的猫头鹰:“成天待在露台上吃喝玩乐。”

  江山的客房没有阳台,只连着一方20来平方的露台。

  于是,这里就成了大家伙都爱待的地方。

  这一会,把桌子搬上露台的江山,正在积极创作着。

  片刻不离左右的张路和黄华,抱着学习的态度一人守着一边。

  “这就好了?”张路还没看明白,江山就收了笔:“这么简单?”

  “你还想怎样?”

  江山开始收摊了:“中国人画画,一向都是重意不重形。”

  黄华对着画稿使劲眨了眨眼睛:“可你这也太不重形了,哪里能体现染发剂的优点?”

  听着他们仨的你一句、我一句。

  坐在屋里看电视的王扶林、王世襄走了过来。

  “这才多久,”王世襄好奇道:“小江你就完工了?”

  王扶林没说话,拿起画稿看了起来:“广告的宣传对象不说是个五颜六色的染发剂么,你这怎么只有黑白线条呀?”

  “您别着急,一会就明白了,”江山已经归置好了东西:“张路,架机器。”

  “好咧。”

  “我呢,我干点什么?”

  来纽约的这段时间,几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志,还真爱上了这种团伙做事的感觉。

  没一会的功夫,按劳分配的几个人又在露台上忙活上了。

  ……

  约定的时间,说话就到。

  看着眼前的小轿车消失后,黄永钰、王世襄、曹禺、英若诚、张路,仍趴在露台的栏杆上眼巴巴的瞧着。

  “你俩不跟过去看看?”

  曹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acra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