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九十三章 决定生死的关键一步_年代: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1980年5月13日,三日广告节落幕的当晚。

  与纽约唐人街一街之隔,有一座颇具欧陆风情的社区——小意大利。

  顾名思义,住在这的都是来自意大利的移民。

  开设于“小意大利”街口的一间7—11便利店里,年方50的英若诚正和曹禺一块皱着眉头立在酒架前面。

  “美帝就这样,”

  曹禺瞧着货架上一遛冰清玉洁的酒瓶:“你别看它是果酒,卖的可一点不便宜。”

  “这也忒贵了,”

  对于头回出国的英若诚来说,还真是百闻不如一见:“要不,咱们再回去唐人街瞧瞧?”

  “算了,”曹禺的目光一退再退:“干脆我俩来瓶啤酒解解馋得了。”

  中美蜜月期,能用这两字来形容的双边关系,可想都好成啥样了。

  虽然仍不承认中国是自己的盟友,但米国已经在1980年初正式将对中的出口级别从“Y”类,调到了“P”类。

  开放了包括防空雷达、运输直升机、通讯设备、雷达干扰……400多项非杀伤性军事技术的限制。

  三年后,米国还将继续把对中出口从“P”上升到与西欧盟国不分上下的“V”。

  反坦、反潜、防空……等杀伤性军事技术的限制,也将一块解封。

  于是,改革开放的头几年,中外技术、中外文化……的交流活动密的都不成样了。

  这个月,除了应邀于两日后启程访美参观“小鹰号”、“突击者号”航母的刘大将。

  还有应米国哥伦比亚大学邀请,来到纽约的中国戏剧家访问团。

  这一会,访问团的团长曹禺正领着翻译英若诚,趁着夜色摸来了唐人街打牙祭。

  没曾想,家家中餐馆座无虚席的场面硬是把他们给逼出了巷口。

  没办法,两位好酒人士只好走进了街口的这间便利店。

  80年代,还没有被日-本收购的7—11是纽约随处可见、颇受欢迎的便利连锁店。

  巧的是,这家位于唐人街街口的7—11,也是黄永钰和王世襄经常光顾的一家小店。

  面对这样一间所有商品全都触手可及的店铺,二位老同志是既新鲜、又欢喜。

  “呦,您二位今儿想吃点什么,”

  站在收银台里的大叔,一看就是自己人:“热狗还是汉堡?”

  “都给我来几个,”

  身在他乡的黄永钰,就喜欢这款无障碍的交流:“你先慢慢张罗着,我去看看那老头又瞧上什么了。”

  “不着急,”收银大叔手脚麻利的干着活:“您随便看。”

  后脑勺朝后的黄永钰摆了摆手,抬脚就朝着冰柜的方向去了。

  他这时一点没发现,自己和店员的两句对话,已经令曹禺、英若诚同时睁大了眼睛。

  “我就知道你准猫在这,记得给思思拿一个草莓冰淇淋。”黄永钰看着站在冰柜前的王世襄。

  “正拿着呢,”

  对于一顿能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acra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