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百三十章 这些电影为什么火了_年代: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:“都已经有两万块的设计提成了,还要什么奖励。”

  “不一样的,”余思归做事一向规矩:

  “你不知道,冬京银行的广告成功后,我们大地广告的名气一下就起来了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
  果然是个聪明的姑娘,江山笑了:“那我就不客气了,主要这玩意国内根本买不到。”

  “哦?是什么?”

  “还记得黄永钰老师吗?”

  “咱俩去送猫头鹰的那位?”

  “对了,”江山没想到余思归的记性这么好:“我答应送他一烟斗,一直没遇上合适的。”

  “日-本有?”

  “你帮我找找看,”江山觉得国外的可能性大一些:“去年或今年的希尔顿。”

  “希尔顿还出烟斗?”

  “出了几十年了,估计价格不便宜。”

  “价格你不用操心,只要有货就行,”余思归已经开始琢磨上了:“过几天给你回话。”

  “行!”

  这事江山一直记在心上,总想着在下一次见面时,能给黄老师送上一个小玩意。

  ……

  燕京城的气候,眼瞧着就没了秋日的气息。

  街面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里,缩脖子,揣兜的比比皆是。

  相比国庆节那阵子的热闹,明显冷清多了。

  但唯独一个地方没受影响,就是电影院。

  面对电影《小花》和《瞧着一家子》的火热,燕影厂的诸位领导都表示没看懂。

  这两部戏早在拍摄的时候,就没被他们看好过。

  以至于两边摄制组连电影胶片都是七拼八凑的。

  没曾想,观众们的接纳度居然如此高。

  在观众眼里,《小花》那种一会黑白,一会彩色的切换镜头,竟成了一种高级的艺术手法。

  面对其他想不明白的厂领导,厂长汪洋倒明白了几分:

  “你们没发现吗,《小花》上映后没几天,关于它的采访介绍就登上报了,你们去找找那篇文章,里面分析的很清楚,彩色和黑白的镜头,分别代表了现实和回忆……”

  “没错,我也看见了,也许观众就是受了那篇新闻的影响。”

  “这个记者厉害呀,电影还在拍摄他就跑去采访了。”

  “何止是《小花》,《瞧这一家子》也一样。”

  “你们注意到没,所有关于电影的采访报导,其实都转载自同一家报纸。”

  “哪家?”

  汪厂长笑道:“浦江的《东方都市报》。”

  “我记起来了,”一位导演回忆道:“《保密局的枪声》好像也接受过这家报纸的采访,那篇文章写得真够意思,整篇都在夸常彦导演。”

  “嘶……”汪洋就奇怪了:“我记得《保密局的枪声》在上映之前,就没被长影说过一个好字,这记者是怎么挑上这几部电影的?”

  “可不是嘛,”其他领导也发现了:“但只要是被他报导过的电影,都特受欢迎。”

  原本总结《小花》、《瞧这一家子》的会议,渐渐偏离了轨道。

  这一会,已经有导演给下了定义,这几部原本并不看好的电影之所以能火,一定和那位叫江山的记者有关。

  不仅是他们,此时的陈强也有同样的想法。

  看着被一群同事围着夸的陈佩丝,陈强忍不住喊了一句:“二子,你得和那位浦江的朋友保持联系呀!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acra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