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11章 赵祯的真宠臣,没文凭亦能当首相_我在大宋做台谏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11章赵祯的真宠臣,没文凭亦能当首相

  当日。

  苏良在御史台前舌战百官的事迹便传到了汴京城的各个衙门,以及汴京街头。

  舆论完全是一边倒的趋势,所有人都在力挺苏良。

  那些称苏良与范富结党徇私、沽名钓誉的传闻通通都消失不见了。

 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——

  是苏良面圣出来后,提了两盒官家御赐的点心。

  这两盒点心,意义非凡。

  意味着官家在告知所有人,他并不会因民间那些无稽之谈责罚苏良。

  顿时,群臣缄口。

  赵祯最近处理问题雷厉风行,干脆利落,官员们都不愿去触这个霉头。

  ……

  深夜,夏竦的一处私宅内,卧室。

  夏竦靠在一张躺椅上。

  其刚洗完脚,便有两名婢女为其小心擦拭,而后将他的脚抱在怀中,以防脚寒。

  与此同时,另外一名婢女正在为夏竦轻轻揉按着脑袋。

  夏竦闭着眼睛,眉头微微皱起。

  他没想到官家竟然如此厚待苏良。

  而今朝堂上大部分人都力挺苏良,这让夏竦甚是恼火。

  他甚是后悔,后悔当时在进奏院案时,为何没有再狠一些,令苏良外放离京。

  而今,苏良已渐渐成势。

  这个朝堂,已不是曾经夏竦可翻云覆雨的朝堂;当下的官家,也不是夏竦眼里那个仁善过度,易听谏言的官家了。

  这种逐渐失势的感觉,令夏竦甚是不爽。

  若范富二人归来,第一个被外放的相公定然是他。

  夏竦喃喃道:“为今之计,还是要先将苏良搞下去,这小子,实在太狡猾了!”

  ……

  翌日。

  昭文馆三名官员、史馆五名官员、集贤院四名官员、太常礼寺两名官员、宗正寺三名官员。

  共计十七名官员一起递上辞呈。

  有的因病、有的因年龄、还有的自认能力不足,纷纷请辞。

  这一次,赵祯做得干脆果断,直接准了所有的辞呈。

  很显然,这十余名官员定然是做官有失,担心苏良找到罪状后弹劾,故而无奈请辞。

  民间百姓将此事称为:苏景明一辩,罢尽十数京朝官。

  ……

  转眼间,到了腊月初十。

  天气愈冷,年味渐近,汴京城的街道上越来越热闹。

  唐宛眉已有八个月身孕。

  她与桃儿最近迷上了女红,二人在家中绣荷包、绣手绢,甚至还迷上了绣婴儿的虎头鞋。

  有时还会去布庄选针线布料,也是忙得不亦乐乎。

  苏良则是清闲了下来。

  如今的台谏,劲往一处使。

  开封府又有包拯坐阵,可谓是一片祥和。

  赵祯处理起政事都感觉轻松了许多,以往的那种内耗与争论,几乎消失不见。

  这一日。

  苏良刚到御史台,就得到一个消息。

  首相杜衍以年迈为由递上辞呈,欲年后致仕回乡。

  杜衍跨过这个年头便六十九岁,确实到了该致仕的年龄。

  不过其身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acra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