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9章 朝堂大炮仗,包拯包希仁_我在大宋做台谏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9章朝堂大炮仗,包拯包希仁

  翌日。

  苏良的“一日三连奏”依旧在发酵。

  朝堂官员已开始纷纷站队表态。

  枢密副使韩琦、监察御史包拯、知谏院蔡襄和右司谏孙甫四人,皆力挺苏良,认为台谏急需变革。

  御史中丞王拱辰、监察御史刘元瑜、还有两名言官,则认为苏良是为索清誉,吹毛求疵,令台谏缄口。

  近午时。

  一向不爱发言的首相章得象突然表态。

  他称此三道章疏是:虽字字珠玉,但言过其实。

  章得象一表态。

  一些喜欢骑墙跟风的朝臣顿时有了方向,与王拱辰、刘元瑜等人站成了一派。

  对此,苏良丝毫不意外。

  自庆历新政损害了许多官宦贵族的利益后,这位章相公对任何需要变革改新的事情都持反对态度。

  ……

  很快,苏良的同屋同僚周元也表态上奏了。

  令苏良意外的是,周元竟然选择力挺自己。

  不过他细细一想也就明白了。

  朝廷一旦按照苏良的想法对台谏进行变革。

  那与苏良所言相背而行,三日一奏,所奏皆为小事的周元很大概率会被罢黜。

  他力挺苏良,即使台谏维持原状,他大概率也能无恙。

  这就是大宋朝堂的生态。

  大多数官员对事情的表态,都非出自公心,而是优先权衡个人的得失与利弊。

  两日后。

  赵祯下令,命中书省、御史台、谏院,三大衙门相关官员,前往垂拱殿廷议。

  正所谓,小事呈章疏,大事入对廷奏。

  廷议,说明此事已经闹大了。

  午后,垂拱殿。

  首相章得象、副相贾昌朝、御史中丞王拱辰、监察御史刘元瑜、包拯、监察御史里行苏良、周元,还有谏院的知谏院蔡襄和右司谏孙甫,各个身穿官服,来到殿内。

  大宋朝堂较为人性的是,廷议奏对,官员都是可以坐着的。

  章得象、贾昌朝、王拱辰、蔡襄坐在第一排。

  刘元瑜、包拯、孙甫坐在第二排;苏良和周元官职较低,坐在了第三排。

  片刻后。

  皇帝赵祯身穿一袭枣红色圆领窄袖袍,来到御案前。

  众臣齐齐拱手行礼。

  赵祯环顾下方,特意看了苏良一眼,缓缓坐了下去。

  众臣也随之落座。

  “近日,朝堂甚是热闹,朕的御案已快放不下奏疏了,苏景明一日三连奏,尽道台谏陈规陋习,到底是他言过其实,还是台谏确需肃清纲纪,变革规矩,诸位论一论吧!”

  唰!

  赵祯的声音刚落。

  御史中丞王拱辰便“蹬”的一下子,站起身来。

  “官家,自我大宋开国以来,台谏便被赋予风闻言事的权力,历任台谏官员兢兢业业,上谏诤君主,下监察百官阙失,怎么到某些人嘴里,台谏官却成为了害群之马!”

  “《台谏官害病疏》,污台谏之名,台谏有进言之责,若因呈递奏疏而被称为病态化诡辩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acra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