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286、能力才是硬通货_大美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就是专门针对各种衣裳修补编织,尽可能按照原样恢复,也有抢救性的照着重新做出来,文物固然是要尽量保证原品原件,但实际上在博物馆采用新技术对原件修复保存并且备份,这也是全世界博物馆的通行做法。”

  万长生恍然,手上没停的开始刻章,使劲凑近了观察原件图片,核算那印章尺寸,再从旁边架子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印章石里面挑选接近的,开始摹印。

  刚开始老荆还探头看两眼,后来就干脆丢了自己在刻的,过来坐在旁边和梅姑娘一左一右看。

  和清美研究生的默默无语不同,他不停碎碎念,各种细节都在提醒万长生:“你对篆文熟悉,那就再好不过,不懂篆文怎么摹印?很多人以为篆刻就是刻章,这是两回事,对,对,这里推深点,停顿下,错刀,哎……舒服!,就是这个味儿!”

  感觉跟上次在美院上课差不多,只是今天反过来,万长生专注于刻,荆老师话没停过,只是他是纯粹的细节教授。

  要说万长生刻章的特点确实也就占了个快字,这十块钱一个,还得连蒙带哄的吸引游客注意力,所以要说其中有多深的艺术修养,还真不见得。

  但就像他临时开始学素描,半路出家直接跟上雕塑系研究生的学习,都因为前面十几年大量的反复练习积累,已经让万成生沉淀了深厚的基础,特别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篆文,单凭这点他就秒胜好多刻章的。

  况且在进入雕塑殿堂之前,万长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刻章,没事儿都会拿着把玩雕刻。

  但手熟尔啊。

  熟到他这个地步,那就基本上不存在什么技巧问题了。

  摹印就是看着各种原迹的红印,翻刻出来。

  那种在脑海里面把篆文镜像反过来的步骤,对于新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适应。

  万长生则基本已经是本能。

  更不用说那些原迹上的刀痕细节,在万长生这里都是可以原样反应的,老荆应该是第一次从细节上观察万长生的篆刻过程,这跟上次课堂上万长生开玩笑的刻了枚张春燕的姓名章是两回事。

  那是刻章的人都能做到的基本功底,可现在是要求按照名画名作上面的印章来摹刻,难度比临摹画画大多了。

  章和印是反的啊。

  可万长生在碑林里面摹刻了多少年?

  很长的时间里,他到观音庙前摆摊都是为了入世,别把自己呆在碑林里面成了书呆子,其他大多数时间都只能摹印,临摹祖先长辈、文人墨客们的印。

  这跟那些以刻章为生的手艺人其实有根本性的差别。

  从一开始,他的篆刻就不是个饭碗,而是把玩陶冶的爱好。

  这样的后辈,老荆看得喜不自禁。

  终于还是再提一次:“来吧,来博物院跟着我吧,我还有几年就退休了,彻底接过我的班吧。”

  万长生收尾:“我给您培养出一长串的徒子徒孙来,岂不是更加后继无忧?”

  老荆实在:“远水救不了近火,而且我这地方的工作又不需要那么多人,两三个就够了,编制也只有这么点,可人少了又容易断代,你就是最好的接班,你接过去,后面怎么续上,都是你的事情了,我再也不用操心了,好不好?”

  梅姑娘眼睛亮亮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acra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