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4章 望远镜_大明最后一个大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你,不要让我们为难,我们也是奉上命,”高个子太监微笑道:“走吧,曹公公还在等着呢。”

  “曹公公!”

  朴国昌心里一激灵,这可是净身房的老人,宫里大部分太监都由他亲手动刀,且太监的命根子都由他掌管。

  再一连想到上命,能劳动曹公公出手的也只有刚刚离开的崇祯皇帝了。

  朴国昌哭丧着脸,不自禁的捂着下面,“你们等下可要轻点,大家都是自己人。”

  “放心吧,这次曹公公亲自掌刀,保证您一点都感觉不到痛,曹公公是出了名的快,准,轻,”胖胖的太监眯着眼笑道。

  “那就好,”朴国昌脸色苍白的向外走去,步履蹒跚,喃喃道:“你们真的要轻点。”

  皇帝下令,他也没有办法反抗,只能乖乖听话。

  他想破脑袋也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让他再去净身房一次,难道是给他一个警告。

  如果被他知道是自己的名字让自己再受一次伤害,他会立马改名。

  这边,崇祯一行人也来到了钦天监,汤若望率领钦天监的人全部迎了出来。

  “微臣拜见皇上,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  汤若望流利的说着一口汉语向崇祯行礼问好。

  “起来吧,朕来看看历书有没有编好,”崇祯笑着摆摆手,刚走进里面,就看到一个长筒状的东西对着天空。

  “回皇上,历时九个月【崇祯历书】已经编撰完毕,”汤若望扭头呈上一本书,“请皇上过目。”

  这玩意对于他就是天文,崇祯随手翻了一下拿给王承恩,“大伴,带回去朕仔细看看,没问题的话就可以颁行天下。”

 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,历书就是古代的天气预报,这历书反映了自然界的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规律,对于封建王朝的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。

  “爱卿这是为大明做了一件大事,朕重重有赏,”崇祯笑了笑,“你说吧,想要什么赏赐?”

  “谢皇上。”

  汤若望高兴的说道:“微臣想皇上在京城建一座教堂,传播教义。”

  汤若望这些传教士千里迢迢的来到大明就是想传播天主教。

  “可以,朕答应你,”崇祯转头看向王承恩,“大伴,从内库拨银一万两,在京城选一个地方给汤爱卿建一座教堂。”

  “遵旨,”王承恩应道。

  “不过你们传教教义必须老百姓自愿,不准强行引人入教,”崇祯最后严肃的说道。

  “遵旨,微臣一定尊纪守法,不违背大明任何法律,”汤若望兴奋的看向崇祯,“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  崇祯看着眼前这个黄头发的欧洲人,心里暗想,“你尽管传教,最好是多带点传教士过来,反正大明百姓都不信什么洋教。”

  后世那么开放,也不见洋教在中国有什么影响。

  这些传教士在西欧那边都算精英人士,火枪火炮,经济,算学,化学,物理方面的知识多多少少都知道点。

  此时崇祯走到那根长筒状的东西面前,对着汤若望问道:“爱卿,这个是望远镜吗?”

  “是的,”汤若望点点头,“这是一个天文望远镜,可以看到遥远的星空。”

  “皇上您可以看看,遥远的星空美妙极了。”

  崇祯暗暗摇头。

  大明的科技树就是被你们点歪了,好好的望远镜竟然只拿来看星星。

  就算看到了宇宙星河有什么用,坐孔明灯飞上去看吗?

  简直是离谱。

  现在的大明不需要知道星星长什么样?而是要研究出军用望远镜,看看敌人在什么地方?查看军情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acra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